学术动态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25年8月29日,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主办的国际知名神经外科专业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影响因子3.6,Q1,中科院2区Top)在线发表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研究团队题为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using the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40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dications, outcomes,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的研究成果。
作者团队:Maria Karampouga, Ali A Alattar, Bradley A Gross, Alhamza R Al - Bayati, Garret Choby, Eric W Wang, Carl H Snyderman, Paul A Gardner, Georgios A Zenonos
展开剩余63%文章中说,内镜经鼻入路(EEA)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手术通道,对于精心挑选的脑动脉瘤的治疗 可能具有优势。但相关文献中缺乏大样本系列研究来更好地阐明该技术的适应症和局限性。本研究旨在阐明该技术的安全性、适应症、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其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所在机构自 2005 年 3 月该技术问世至 2025 年 2 月期间,所有经内镜动脉瘤夹闭术(EEA)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记录均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指征、手术结果和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队列包含 34名患者的40个动脉瘤。 6名患者在同一次经鼻内镜手术中夹闭了2个动脉瘤,另有3名患者同时切除了鞍区肿瘤。7名患者最初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名患者患有假性动脉瘤。从解剖位置来看,29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或海绵窦区域,10个位于后循环,1个巨大动脉瘤累及岩骨段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
只有当经验丰富的血管内治疗专家认为血管内治疗不适用时, 才会考虑手术治疗。若经鼻内镜动脉瘤夹闭术(EEA)在实现近端和远端控制、减少对颅神经或脑组织的操作,或是在治疗伴随的鞍区病变方面被认为比开颅手术更安全,则选择采用EEA。
4名患者因占位效应接受了EEA治疗,2名患者在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再通后接受了EEA治疗,3名患者因抗血小板治疗禁忌或不耐受而接受了EEA治疗。
术后并发症包括8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3例脑膜炎、2例夹子暴露、3例腔隙性梗死(其中2例导致轻度残疾),以及4例新发颅神经麻痹,这些麻痹症状均有所改善或完全恢复。未出现脑实质挫伤、静脉梗死、术后癫痫发作、视神经病变、下颅神经麻痹或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在2019年以来的后续14例病例中, 并发症主要为脑脊液漏,且均无长期影响。在平均62.6个月的随访期间,1名患者需要再次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
研究结论认为,经鼻内镜入路(EEA)所提供的手术入路对于精心挑选的位于颅神经内侧的床突旁颈内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而言 是一项有价值的方案,尤其是在血管内治疗选择受限的情况下。
与侧方入路相比,EEA 可能会降低与颅神经功能缺损和脑实质损伤相关的发病率。然而, 脑脊液漏仍是主要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
神外前沿-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投稿邮箱:shenwaiqianyan@qq.com(恕不接收一稿多投,投稿后作者不可审改稿,神外前沿自行修改并择期发布);任何媒体、网站等机构如需转载或引用,须获得书面授权。
发布于:北京市睿迎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